1岁宝宝在走路的时候足外翻可能和生理因素、病理性因素有关,多数情况下是不需要特殊处理的,病理性因素需要根据病因的不同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或手术治疗。
1、婴儿剪刀步:刚开始学走路的宝宝,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,兴奋性失控,强直动作突出,表现为类似脑瘫型剪刀步,走路时足尖着地,由于不能行走或站立,小儿下肢神经反射检查均正常,故称之为“婴儿剪刀步”。通常宝宝不需要特别的治疗,家长正确教育宝宝放平脚走路,足外翻就会消失,待宝宝学会走路后,可以自然走平稳;
2、肌肉不平衡:1岁宝宝刚开始学走路时肌肉力量较小,站立或站姿不协调,有时为了保持平衡而出现足外翻现象,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治疗。家长教导宝宝正确的走路姿势,足外翻会随着生长、肌力的增加而自然消失。
1、佝偻病: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缺乏性佝偻病很常见,这主要是因为婴儿幼儿缺少维生素D、钙剂和缺少阳光而发病。佝偻病的典型表现是由于缺钙引起骨骼软化,宝宝站立行走后,由于负重造成下肢畸形,表现为“X”型腿(膝内翻),1岁宝宝可能会出现足外翻。宝宝需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,增加日照量,适当的按摩、锻炼等,治疗效果都比较好。有些治疗不及时,下肢畸形没有得到恢复,需要去骨科进行治疗,如腿部牵拉、按摩、矫形器械、手术矫正等;
2、脑性瘫痪:“脑瘫”,指出生前、出生时和出生后,脑发育早期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、脑发育缺陷。由于宝宝在走路时,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,导致肌张力异常(升高或下降),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、姿势异常,1岁宝宝走路时可出现足外翻畸形。处理原则为早期发现、早期干预,以下肢功能锻炼、矫形器具、针灸、按摩、手术治疗为主。
下一篇: 总免疫球蛋白高怎么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