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在我国农历(阴历)气侯规律性,先人早有要求:“小暑后第三个庚日刚开始为头伏(初伏)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(二伏),立秋第一个庚日为末伏(暑伏),头伏和末伏各十天,中伏十天或二十天,“暑伏”共三十天或四十天。每一年立秋天以及后二天假如出現庚日,中伏就为十天,不然为二十天。
“伏”称做“长夏”,“伏”是五行家对时节的极具特色分配,在其中“伏”为“土”。“伏”表达阴之气受气血迫不得已藏伏在地底的含意。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于木、火、金、水,一年五季春、夏、长夏、秋、冬,由秋到冬金生水、水生木、木生火,当然循环系统。可是由夏到秋则要不然,火克金,金害怕出去。还要埋伏一段時间,“埋伏”就是说“伏”的本意。
秋季属“庚辛金”因此“入伏”要从“庚日”刚开始。溫度最大,需要埋伏的時间要在小暑后二十天之后,因此从小暑后第三个“庚日”刚开始,到立秋第二个庚日完毕。假如立秋天以及后二天出現庚日,则暑伏累计三十天,不然暑伏累计四十天。
在其中暑伏中最火的是中伏。
暑伏的实际时间是由节令的时间和干支纪日的时间相辅来决策的。在我国传统式的测算方式要求,小暑之后的第三个庚日、第四个庚日各自为初伏(头伏)和中伏(二伏)的刚开始时间,寒露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(暑伏)的第一天。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含有"庚"字的时日,如庚子、庚寅、庚辰……每一年的《农村年书》中刊登着那样的时间。
因第三个庚日、第四个庚日即是初伏和中伏的第一天,而每一庚日中间间隔10天,因此,初伏的時间为10天,末伏要求都是10天。中伏時间长短不一,可能10天,也可能20天,假如立秋天以及后二天出現庚日,则中伏10天,不然20天,因此就会有了一些年代暑伏30天,一些年代40天的区别。
上一篇: 红酒加可乐可以喝吗